网络时代如何守护青少年成长
12月26日,一场关于青少年网络素养的论坛在北京举行。中国日报社指导,21世纪英语教育传媒、新教育研究院和腾讯公司联合发起,朱永新、刘伟玲、姚晓光等嘉宾参与,共同发布《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倡议》。现在,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接近99%,10岁以下首次触网的占比超过78%,这一代“数字原住民”的成长,让网络素养教育成为家庭、学校、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课题。
用优质数字内容,让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
教育是大事,但网络时代的教育变了样。刘伟玲说,青少年对网络流行文化敏感,参与度高,这种文化影响着他们的言行。姚晓光则强调,教育不是战争,而是自然的生长,学会善用网络对孩子未来很重要。腾讯DN.A计划去年在深圳办了少年团夏令营,19个孩子因网络问题家庭关系紧张,但通过沟通和约定,关系得到改善。姚晓光自己也是网络时代的受益者,从《暗黑破坏神》到《王者荣耀》,他希望游戏能传递传统文化,比如敦煌飞天、越剧梁祝等元素,让年轻人了解中华文明。
提升孩子的网络素养,离不开多方努力
朱永新认为,网络素养教育需要家庭、学校、社会、企业紧密合作。疫情期间,很多家长和教师对新技术不适应,影响了在线教育效果。英国早在1988年就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家课程,覆盖小学到大学。朱永新呼吁教育界突破瓶颈,打造未来教育。
孙云晓说,电影、电视、网络都被指责过,但网络素养教育的核心是“赋权赋能”,不能妖魔化网络。北京师范大学的调查显示,有温暖的家能让孩子远离网络沉迷。边玉芳通过大数据发现,亲子关系每增加10%,孩子的校园归属感提升8%,网络成瘾降低7%。马骏分享呼家楼中心小学的经验,用手游主题项目培养孩子的游戏认知。
青少年成长守护,不只是约束,更是教育与沟通
腾讯成长守护平台聚集了2700万家庭用户,每天有1049万未成年人因超时被强制下线。崔晓春表示,约束和教育沟通不可分割。平台发起“非标准化的用户研究”,发现00后最关心学习,更愿意为爱好花钱,89%的人偶尔或一直感到孤独,但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。为此,平台推出“未来教室”公益项目,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孩子带去科技兴趣课堂,并携手邓亚萍发起“家庭沟通计划”。
网络素养教育,是一场共同成长
网络素养教育不是简单的技术约束,而是家庭、学校、企业和社会的协同努力。孩子们需要的是更广阔的世界,更有效的沟通,更健康的网络环境。未来,各方需要继续探索,让数字时代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助力,而不是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