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时候一块钱四个币,玻璃柜里的红白机闪着雪花点,我们踮着脚看大孩子搓出《街头霸王》的升龙拳。现在回想起来,80后游戏厅游戏排行榜根本不是官方数据,是硬币砸在金属台面上的声音排出来的名次。谁家机器前排的队伍最长,谁就是当之无愧的街机之王。
格斗游戏的黄金时代
1. 《街头霸王2》的波动拳音效能从三条街外认出来,春丽旗袍开衩的高度是全班男生的共同记忆。有个戴眼镜的瘦子总能用达尔锡姆(长手长脚印度人)卡在版边无限吐火,老板不得不定期重启机器。
2. 《拳皇97》的盗版基板比正版更受欢迎,因为可以选暴走八神庵。摇杆在连招时发出的咔嗒声像爆米花,有人专门带白手套来搓招,结果手套磨破的速度比游戏币消耗还快。
3. 《侍魂》的武士刀劈砍带着金属颤音,橘右京咳血的画面让很多孩子第一次接触肺结核这个概念。最震撼的是断末奥义,虽然马赛克多得根本看不清解剖细节。
横版通关的集体狂欢
1. 《三国志2》的包子能引发真人快打,总有人抢着吃赵云的补血道具。张飞抓住小兵腰带的摔投技,后来被证明和物理老师教的杠杆原理完全不符。
2. 《名将》的四打机台永远缺一个摇杆,因为第三个玩家必须用左手操作。喷火婴儿车和忍者僵尸的设定,现在看依然比大多数网剧有创意。
3. 《恐龙快打》的黄帽小子带火了斜刘海,游戏里汽油桶爆炸的像素火焰,比初中化学课的实验现象生动一百倍。
音乐游戏的意外走红
1. 《跳舞机》的箭头符号让很多孩子第一次知道左右脑不协调是什么意思。商场里总能看到穿校服的学生突然开始交叉步,然后因为踩错拍子摔进海洋球池。
2. 《打鼓达人》的鼓棒经常失踪,后来发现在隔壁烧烤摊当火钳用。最难的那首《恋爱循环》的谱面,实际演奏效果像在拆违章建筑。
3. 《太鼓达人》的红蓝音符区分度太低,导致色弱玩家发明出听声辨位打法。有人把《名侦探柯南》主题曲打到全连时,整个游戏厅的日光灯管都在共振。
赛车与射击的另类浪漫
1. 《OutRun》的框体座椅会跟着转弯倾斜,虽然幅度只够撒出半包薯片。法拉利Testarossa的像素尾灯,是多数人距离超跑最近的时刻。
2. 《死亡之屋》的霰弹枪永远对不准屏幕中心,僵尸狗扑过来的瞬间,总有人把光枪线扯成中国结。通关后字幕滚动时,才发现自己打死了二百多个平民。
3. 《雷电》的保险炸弹按键被磨得最亮,因为总有人在最终BOSS战时狂拍六个键。自机判定点(就是那个很小的核心区域)的存在,直到三年后才被玩家普遍知晓。
那些消失的奇怪机器
1. 钓鱼游戏的塑料竿自带鱼腥味,钓到鲨鱼时整个机器会剧烈摇晃,然后吞掉三枚币作为鱼饵费。
2. 篮球机计数系统永远多算五个,穿连帽衫投篮的会被老板重点盯防,因为可能往篮筐里塞易拉罐。
3. 推币机的钢珠经常卡在缝隙里,有孩子试图用圆规掏结果被电到刘海竖起来。后来才知道那些机器根本不可能推落大奖币。
那些硬币堆出来的真理
1. 游戏厅的烟雾报警器最灵敏,不是因为防火意识强,是怕有人用打火机烤《合金弹头》的卡带。
2. 老板的女儿做作业用的折叠桌,展开来其实是《饿狼传说》的备用控制台。
3. 最资深的玩家不是打通关最快的人,是能用一枚币在《泡泡龙》机台前坐满整个午休时间的眼镜仔。
《那些投币声里的青春,比排行榜更真实》
现在看当年的80后游戏厅游戏排行榜,其实漏掉了最重要的参数——机器外壳上包浆的程度,那才是真正的投票系统。我们记住的不是分数和排名,是硬币在退币口弹出的金属回响,以及背后那个踮着脚等接班的自己。